11月19日,中国自动化大会(CAC 2023)在重庆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上,我校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联合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分布式能源专委会主办了“智能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专题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自主可控的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旨在分享分布式能源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推动分布式能源的进一步落地应用。论坛由我校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分布式能源专委会秘书长周京华教授和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向阳教授共同主持。
论坛邀请了分布式能源领域的7位资深专家作特邀报告,交流最新学术研究和技术攻关成果。分别是:中国电科院电力自动化所耿建主任、国联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刘永相高工、清华大学电机系胡泽春副教授、北京紫电捷控电气有限公司隋建新总经理、北方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实验中心主任胡长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李震副教授、星能链(江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津博士。
中国电科院电力自动化所耿建主任做了题为“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海量可调节负荷资源的调控和交易”的报告。报告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挖掘负荷侧调节能力的必要性和前景,介绍了海量负荷资源聚合调控在不同调度周期对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作用,展示了可调节负荷资源市场交易规则的最新发展情况,分享了负荷资源参加电力系统调控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实践。
国联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刘永相高工做了题为“区块链智能终端在电力中的应用及思考”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情况,针对电力区块链智能终端应用,以多个案例方式汇报了智能终端的各个应用,并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电机系胡泽春教授做了题为“分布式灵活资源参与电网调度的聚合模型和控制策略”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随着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光伏等资源的大量接入,在配用电侧灵活资源的条件潜力不容忽视。然而,对大量分散的灵活资源调控面临规模大、地点分散和多利益主体等问题。因此,建立了需求侧灵活资源的聚合模型,其次讨论考虑配电网安全约束的需求侧资源可调能力模型构建方法,最后探讨灵活性资源参与大电网的调度控制策略。
北京紫电捷控电气有限公司隋建新总经理做了题为“低压配网柔性互联&光储直柔微电网方案及应用”的报告。报告针对低压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装置等将大量接入配电网的场景,对配电网运行管理面临的痛点问题进行了梳理,介绍了通过多源能量互济和交直流互联设备的技术开发应用,可以提升新能源的消纳率,使微电网达到平衡用能状态,通过合理配置储能形成对原有变压器台区的理论扩容,结合有序充电平台控制策略,最终有效的解决新能源汽车接入后供电线路容量不足的问题。
我校电气与控制学院实验中心主任胡长斌教授做了题为“面向灵活性资源聚合的多态平衡区规划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我国的电力系统结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呈现电源清洁化、设备电力电子化、负荷多样化等特点,面临着运行方式多样化、电力平衡概率化、源荷界限模糊化、电网潮流双向化、能源耦合复杂化、灵活资源稀缺化等难题。为了更好的解决源网荷储系统供电品质差、抗扰动能力弱、多层级协调不足等问题,快速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建设,有必要充分挖掘电力系统中灵活性资源的调节能力,深度研究面向灵活性资源聚合的多态平衡区规划与控制关键技术,对提升新型电力系统下能源平衡能力、运行可靠性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李震副教授做了题为“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能源外送系统电气振荡与轴系扭振交互机理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电力系统中风火打捆外送系统是解决我国能源与负荷逆向分布的有效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风电机组大规模接入电网运行,在推动了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变得愈加复杂。电力电子装置的非线性特性减弱了系统稳定裕度,容易引发风火打捆外送系统的电气振荡与轴系扭振,危害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围绕风火打捆外送系统,基于小扰动阻抗建模及其稳定性分析分析,明晰风火打捆系统中电气系统与机械轴系之间机电耦联机理,提出适用于风火打捆外送三端口系统并考虑其多输入多输出特性的小扰动稳定性判据,为风火打捆外送系统的安全稳定送出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星能链(江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津博士做了题为“兆瓦级构网型储能变流器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构网型PCS可构建并维持输出电压和频率,以电压源特性运行,主动提供电网支撑,可快速对电网系统有功、无功进行控制,实现整个系统功率的动态平衡。从构网背景、构网方案、国内外最新相关标准、MW级构网PCS研发与研究前瞻等方面,阐述了构网型PCS基本原理和功能需求,同时以1.725MW构网型PCS作为实验平台,对比国家标准开展构网能力验证实验,期望对构网型PCS的产品化研制与工业化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报告结束后,赵向阳主任委员对本次专题论坛进行了总结,对各位专家所做的报告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对观众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同时期望各位专家能够围绕“自主可控强实体,新质生产创未来”的中国自动化大会主题,进一步推动分布式能源落地应用,最后表示专委会将持续在智能分布式能源领域深耕,推动行业发展,助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能源体系。